SonicFi app

- 全方位掌握的網路管理新體驗

專案期間

5個月

角色

UI/UX設計師

負責項目

流程優化、完整使用者介面與體驗設計

服務公司

SonicFi

- 專案概覽 -

01 | 團隊目標

Sonicfi APP 是一款具備跨平台功能的產品,我們在保持與 Web 版本一致的功能邏輯下,進一步將APP輕量化並提升其易用性,為MIS和 IT 人員提供更便捷的網路管理工具。用戶可以隨時進行數據即時監控遠端故障排除簡易環境設置,確保能快速掌握網路健康狀況。

02 | 團隊角色

在這個專案中,我擔任核心設計角色,與APP工程師和Web UI設計師緊密合作,專注於優化APP的使用流程。我負責將現有的Web Design System融入APP,確保視覺和體驗的一致性,並基於這套系統對APP進行全面的重新設計,提升整體的使用體驗。

03 | 專案挑戰

在此專案中,我們面臨三項主要挑戰:首先,基於既有的後端API,我們必須在功能設計上進行精簡與取捨,以確保APP的輕量化和高效運作;其次,需將雲端與本地的操作流程無縫整合至同一APP中,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流暢度與便捷性;最後,針對資料整合部分,網頁版的數據顯示不夠直觀且不適用於APP,因此我們與工程團隊密切協作,反覆討論最佳的資料呈現與處理方式,確保設計在移動端的可用性和適配性。

04 | 專案成果

本專案成功將Web Design System整合至APP,確保跨平台視覺與使用體驗的一致性。同時,透過優化使用流程,使操作更簡潔流暢,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此外,與工程團隊緊密合作,改善資料呈現方式,確保數據在APP上的清晰展示與適用性,並在功能精簡的基礎上實現了APP的輕量化設計,有效提升性能與運行效率。

- 產品背景 -

網管如同打地鼠,永遠打不完!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和網路架構的迅速擴展,網路管理變得日益複雜。在企業環境中,網管人員不僅要確保網路設備如AP、Switch、控制器等的穩定運行,還需不斷監控流量負載、封包傳輸狀況,並快速排查異常。然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單一網管人員常需同時管理多個網路環境,涵蓋數百台設備,導致管理負擔加重。尤其在網管人員不在現場時,無法即時應對問題,進一步影響企業網路的穩定性與運作效率。

靈活性受限,
網管效率不彰

通過客戶需求的蒐集,我們發現現有的網路管理工具雖然功能強大,但多數仍依賴桌面電腦進行配置和監控,這限制了網管人員的靈活性。當他們無法坐在電腦前或不在網路現場時,對緊急問題的回應速度會受到影響。此外,隨著網路環境日益複雜,網管人員需在海量數據中迅速定位異常源,這對提升管理效率來說成為了一個重大挑戰。

我們的解決方案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 Controller APP,旨在通過移動設備協助網管人員實現遠端網路管理,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即時獲取設備狀態與流量信息。透過精簡的介面設計和直觀的操作流程,APP讓網管人員即使在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也能夠迅速識別問題並進行排查。希望藉由APP提升了網管的靈活性,更有效率地管理多個網路環境。

- 研究與洞察 -

在專案開始之前,我們透過使用者訪談,整理出SI與IT網管人員在工作上遇到的痛點,也從業務端蒐集了一些客戶給予的回饋,從中整理出幾個網管人員在意的資訊,將其作為目前APP主要的重點優化功能:

網管設備繁雜,查表對照延長工作時間

希望能在不同設備快速切換,了解設備狀況

網路裝置訊息多,文字導致眼花撩亂

希望介面簡潔乾淨,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資訊

大量資訊需要系統性整合

資料視覺化,希望能透過圖表一目了然設備的狀況

即時通知告知裝置狀態很重要

通知裝置錯誤資訊能協助網管人員進行重點排查

- 優化流程 -

身為 FAE 同時兼任 UI/UX 設計師的角色,我充分利用在 FAE 工作中的優勢,將平日解決客戶問題時蒐集到的回饋整理出來,據此訂定優化的優先順序。我與 APP 工程師密切合作,確認當前技術限制和資訊架構,以設計出適合的使用者流程,並進行介面的重新設計,確保每個產品細節都得到完整考量,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 介面優化 -

整合雲與設備
首次安裝流程

在進行視覺設計與頁面排版之前,我與工程師深入討論了現有 API 的可用性,並共同優化使用者流程。由於手機端僅能使用網頁版 API,我們在有限的技術資源下,成功整合了 App 的雲端與本地登入模式,並優化了首次綁定流程,讓使用者操作更加流暢。

優化流程
1. 討論 API 可用性:深入了解現有 API 的限制,確保技術可行性。
2. 優化使用者流程:針對使用場景,改善使用者的整體操作體驗。
3. 整合登入模式:結合雲端與本地登入,提升系統靈活性。
4. 優化首次綁定:針對首次綁定進行流程優化,使操作更直觀流暢。

接著,我根據整理出的資訊架構製作了低保真 Wireframe,提供團隊一個簡潔且直觀的線框圖,並搭配可點擊的互動元件,模擬使用者的操作,協助確認視覺設計與使用流程的可行性。

這個過程有效促進了團隊間的協作,也顯著提升了專案的執行效率。

QoE AI功能優化

隨著現代網路環境越來越複雜,網管人員經常需要在眾多裝置中進行網路優化,造成在工作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計出QoE AI協助網管人員針對客戶的網路流量進行優化。QoE AI(Quality of Experience AI)是一種基於用戶體驗的自動優化系統。它能夠及時分析網絡流量狀況,根據各種網路指標,評估當前的網路連線品質,當用戶裝置連線的無線接入點EAP出現流量塞車或性能降低的情況時,QoE AI 會自動建議切換至附近信號更強、負載更輕的 AP 裝置。

- 迭代歷程 -

- v1 -

開始我們參考了網頁版的圖表,將優化事件和流量數據整合,讓使用者能即時看到設備變動的影響。然而,隨著裝置數量增加,介面的資訊變得過於雜亂,影響了用戶的理解和使用體驗。

- v2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案將一天的事件整合並改以週為單位進行平均統計,試圖讓使用者可以掌握一週的趨勢。然而,實際測試後發現,用戶最在意的還是每天的變化,而非週期性的概覽。

- v3 -

與開發團隊溝通後,最終考量到使用者行為與技術限制,改回以天為單位的設計,並透過顏色深淺直觀展示一天內每小時事件的多寡。這不僅簡化了視覺呈現,也讓用戶更容易找到關鍵時間點,點擊查看詳細的網路優化資訊。

這三次迭代過程不僅讓我們在用戶需求與技術限制之間找到平衡,更彰顯了產品開發中持續改進的重要性。每次迭代,我們都從用戶回饋中發掘潛在的需求,並在技術限制中尋求創新的解決辦法,這讓我們能夠更精確地塑造產品的方向。除了解決技術問題,更是透過多角度思考、反覆試驗,推動產品逐步接近理想形態。

產品詳情頁重塑

– 視覺化呈現信息架構的優化

在設備詳情頁,我在UI做了類別與品牌視覺上的處理,透過不同型號與連接網路類別的分類外,將訊號強度改使用圖標的方式呈現,減少使用者在文字上的閱讀,用圖來增加設備的識別度。

– 透過層級關係讓使用者快速找尋設備

 

在原先介面overview的地方,我們加上client的欄位,讓管理者能從switch或ap中迅速找到底下有哪些設備連接,加速管理者進行網路排查。

- Before -

- After -

圖像式引導

針對這次掃描附近 Wi-Fi 頻段功能的介面優化,我專注於提升資訊的可讀性和一致性,透過顯示整體區段與顏色區分增加介面資訊的引導。

原本的設計將資訊突出於視窗,提示使用者滑動,但頻段之間的間距過於擁擠,導致閱讀困難。點擊頻譜資訊時,對應的頻段會顯色,其他則反灰,識別是清楚的,不過下方資訊對應的文字顯示方式與其他頁面的資訊呈現並不一致。

優化後,我統一了文字呈現方式,讓wifi scanner的介面與其他頁面保持一致。並透過顏色線斷凸顯與上方頻段的關係,改善了可讀性。頻段區塊上方新增了圖覽與滑軌,讓管理者能更直觀地對照當前網路頻段位置,提升整體的操作流暢度與使用者體驗。

- 學習與反思 -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持續協助公司 APP 進行介面優化和設計元件的開發。雖然公司沒有專門的 UI/UX 部門來與 PM 和工程團隊共同定義需求,但我很幸運地以客戶服務產品應用工程師的身份,承擔了一部分 UX 測試與設計優化的工作,讓產品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客戶反饋結合自身的 UI/UX 技能,與工程師合作討論畫面設計的取捨。雖然 APP 目前尚未正式上線,但在與工程師來回溝通中,我學會了如何在技術限制下,保持良好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我能有效整合數據,並透過圖示簡化龐大的數據呈現,幫助使用者快速理解資訊。

同時,我不斷思考如何在與網頁共用 API 的前提下,發揮 APP 的優勢,提升管理者的操作體驗。這一年裡,我也通過迭代開發了更多實用功能,讓管理流程更加順暢。最終,這款 APP 得到了內部的高度評價,並參與了台灣精品獎的評選。未來,我期望 APP 能夠順利上線,並通過實際用戶的反饋持續優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