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Fi -
Cloud Portal
打造網管人員流暢的雲端管理體驗
專案期間
2個月
角色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
負責項目
功能流程規劃、易用性測試、跨域合作
服務公司
SonicFi
- 專案概覽 -
01 | 團隊目標
我們的團隊想為中小企業和SI設計一款雲端管理系統,讓IT人員能輕鬆整合多區域網路設備,提升遠端管理的效率與靈活性。
02 | 團隊角色
在這個專案我與PM、前端工程師合作,主要負責設計易用性測試體驗腳本、UI prototype製作、UX流程優化與優化建議報告的產出,從問題定義到交付最終設計成果給工程師。
03 | 專案挑戰
在這個專案中,我們面臨著緊迫的時程和複雜的需求挑戰。需與PM和工程師密切協作,釐清管理角色的權限與技術限制,並根據不同角色設計情境測試腳本。在三周內交付prototype、完成十位受試者的易用性測試,並在開發前提交測試結果,挑戰我們的設計能力和效率。
04 | 專案成果
雖然因時程限制未能完整驗證新設計,但在後續向客戶demo介紹我們的multi account功能時,介面獲得了「視覺清爽、操作簡單」等多項正面評價。

專案背景
SonicFi是Cybertan旗下的網路管理新創品牌,專為共享辦公室、多佈點公司等中小企業打造SMB Ronto解決方案。從客戶蒐集到的資料,我們發現許多中小企業依賴MIS業者進行網路架構的部署與代管。以共享辦公室為例,一個MIS通常需管理多個據點的網路,因此對集中式雲端管理有著強烈需求。此外,用戶普遍希望管理介面簡潔,並具備共同代管功能,以提升操作效率和靈活性。
- 設計限制 -
開發初期研發團隊與pm已經規劃好要做的功能,在公司沒有專屬的ux團隊與測試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我希望能透過FAE這個職位的優勢,站在客戶的立場,替公司在產品開發前期進行一場易用性測試。
- 優化目的 -
3 W

What Do They Think...
透過測試結果,幫研發團隊釐清使用者在目前的產品流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What Do They Need...
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了解不同層面的使用者,當位置不同時,需要看到哪些不同的資訊

What Do We Have...
以我們目前的架構,從測試當中了解我們還有哪些需要優化或沒有做到的地方。
預期結果
透過尋找相關的利害關係人,針對現有設計版本進行簡易的內部易用性測試,希望讓團隊在開發前了解使用者在目前畫面上所遇到的問題外,也能協助研發團隊在目前規劃的功能上提前進行介面的修正,減少後續修改的時間,並且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設計流程
- 定義問題
- 測試腳本與prototype設計
- 受試者招募
- 進行易用性測試與受試者訪談
- 質化與量化資料整理
- 發想解決方案

- 定義問題 -
我們試著從設備管理者與被賦予權限的使用者兩者的角度出發,針對設備與人員權限管理進行體驗優化,目標有三:
Question A
使用者在進行情境任務時,是否能找到相對應的功能?
Question B
介面的操作流程是否順暢?
Question C
目前的設計能不能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務?
- 測試腳本 -
我們為兩種角色設計了各五種互相對應的測試情境,包含帳號創建、設備綁定雲端帳戶、成員邀請與加入、設備群組的創建與協同管理及雲端帳戶的移除
- Prototype -
我們先以開發團隊設計的資訊架構,出了一版LowFi的Prototype,針對此次開發的功能結合測試腳本,進行使用者ON-Site測試,在Figma完成prototype製作後,我們將畫面導入Quant UX進行易用性測試,透過熱點圖、效率、點擊錯誤與使用者旅程,來反覆觀察使用者行為。



- 受試者招募 -
我們在不同部門找尋兩組各別五位的受訪者,在設備管理者的部分,我們找到公司內部的MIS, IT,QA等較有網路管理經驗的相關人員進行測試,希望能從專業使用者身上了解目前的產品規劃是否符合需求。協同管理者我們找到pm, hr等進行測試,希望能從普通使用者來了解介面的流暢性與易讀性。


- 痛點發現 -
我們在測試中發現兩組受訪者使用介面時,普遍會遇到下列6點問題:
- 本地端的雲端入口找不到:
介面入口藏的太深,導致使用者第一次使用時在雲與設備介面的切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從熱點圖中我們也發現,使用者會依賴左方的導覽列,試圖想從導覽列中找尋Cloud的入口點。


2. 過度貼心的設計:
在新增群組加入成員的欄位,下拉選單下方原先設計了無法點擊的查詢表,反而讓使用者以為點擊表單就能將人員新增至其中。
3. 用詞不一致或不明確:
在測試中我們發現當用詞過於壟長或是不易閱讀時,使用者會聯想不到他的功能,導致增加使用者完成任務的時間,以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舉例,這個命名有80%的使用者聯想不到為成員管理的入口點,從user journey map我們可以看到,當用詞無法讓使用者聯想到功能時,在節點所花費的時間是會增加的。



4. 別相信使用者記得住!
從測試中我們也發現,原先在新增email的設計,再輸入框提示使用者可以一次新增多筆,但當使用者沒有特別注意時,提示會因輸入而隱藏,這樣的設計不會確保讓使用者知道能多筆輸入,因此出現來回輸入的情形,我們也進階發現,欄位大小會影響使用者判斷能輸入單筆還是多筆資料以及欄位給予使用者的回饋,能夠讓使用者不需要記得也能了解系統行為。
5. 系統風格太接近會讓使用者迷路:
從易用性測試與訪談中,可以從與使用者對話的過程中發現,由於雲端管理與單一設備管理的介面風格太過相近,導致使用者在來回查看的過程中,以為兩者是在同個系統底下,因此熱點圖中也顯示了大部分集中在logo的熱區,因為使用者認為,點選logo處就能回到cloud首頁。


6. 比起人員管理,系統即時的狀態更為重要!
在與有經驗的網管受試者訪談中也有提到,針對多台的設備進行管理時,最重要的反而是異常資訊的顯示,因為在實務的管理,有可能在管理很多的時候眼花撩亂,目前雲只有顯示offline與online的狀態,希望能提供更多資訊,像是健康燈號、異常狀態的log資訊,這樣能大大提升使用者管理上的效率。
- 設計產出 -
針對從易用性測試中找出的痛點,我們進行了以下幾點優化:
1. 更容易尋找的進入點
我們在測試中發現,由於回到雲端的位置會根據有沒有將設備綁定雲端,顯示在profile裡面,使用者在初次使用時,並不會認為雲端的出入口,是以設備帳號為中心,並在訪談中提到,左邊的導覽列對他們來說是地圖的概念,因此這邊做的優化,是將Cloud Portal 的位置放置在本地端的清單列中,當設備綁定雲端後,側邊欄就會顯示My Cloud的欄位。在這邊My Cloud 會有兩個行為:一是當使用者從雲進入設備介面時,再次點選My Cloud,會進入cloud的首頁;二是使用者一開始是從設備端進入時,點選My Cloud 會進入Cloud的登入畫面,以導覽列作為地圖的概念,我們也在cloud的介面增添左側導覽列,替使用者提供更多路徑提示。

– Before –
雲端入口隱藏在Profile的位置

– After –
雲端入口移至導航列下方

在雲端介面新增導航列引導使用者,讓使用者能有更多引導的途徑。
2. 隱藏會讓使用者誤導的陷阱卡吧!
新增群組成員功能選單中,下拉選單下方的列表,原本用意是讓使用者查詢,但在操作時,我們發現這樣的設計反而會讓使用者搞混,因此我們將原先設計的列表拿掉,並且在欄位顯示select的提示字元,讓下拉式選單的引導更加明確。



3. 平易近人的用詞才是最佳導航員!
在使用者放聲思考的時候,有許多使用者提到許多網管設備或是目前在使用的介面用詞不易理解,因此我們也針對這個項目進行優化,像是將人員新增的入口從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改為Member Management。member 與member group造成混淆,我們使用member 和team 進行區別、Cloud account中unbind的字眼改使用Delete增加識別度。


4. 沒發現也沒關係!
由於先前的設計,使用者並不會注意到輸入逗點可以新增多個email,因此這邊的改善是讓使用者依照自己的習慣輸入單一email後,會將email變為一個選取元件,使用者能在依序打下想輸入的email,並且在email下方進行範例題示。

5. 欄位大小與互動影響使用者的決策
在測試中我們除了發現email欄位,因提示在使用者輸入email時會被蓋掉,導致使用者不知道輸入多筆外,有使用者在訪談中提到,欄位因為小小一行,會覺得應該就是只能輸入多筆,此外,在創建設備群組的任務中,側邊欄位在按下apply後,欄位並未收起,訪談發現這會讓使用者誤以為自己還未完成創建群組的動作,因此,我們在創建完群組後增添pop up message的流程,明確告知使用者群組創建成功。

6. 設備與帳號管理功能明確分類
原先的設計是希望當設備管理者要交接給其他人時,移除雲端帳號時,可以順便進行整個權限的移轉,方便大家交接,但經過實測後發現,普遍大家認為設備權限交付與帳號移除的功能需要分開,並且在加上原先寄信的認證,會讓他們比較安心,因此也從訪談中確認認證信對於使用者的重要性,因此這邊在後續的優化,將設備權限移至My Device list後,讓使用者能夠將設備權限給特定人員,而帳號的移除將原本的Unbind改成Delete的字眼






